在隧道中呵护光明——访广州供电输电管理所的电缆班(图)
广州珠江新城,初夏的暑气开始在地面蒸腾,地表温度已达35摄氏度。这里是广州的CBD,全国三个国家级中央商务区之一,也是广州用电负荷最密集的地方。珠江新城地面下10米,是220千伏潭天线电力隧道。这里没有空调,只有隆隆轰鸣的抽风机,抽来地面的热风。
广州供电输电管理所的电缆班在隧道里已经步行了20分钟。他们一共6人,正在例行巡视。领头的班长叫陆浩臻,从事高压电缆维护与维修已经35年。在常年的实践中,他掌握了国内外12个生产厂家、5种电压等级不同型号的电力电缆敷设、安装技术。
这是广州第一条地下电缆隧道,也是当时全国最长的电力隧道,全长3863米。最高处不足1米,成年人不得不猫着腰才能通过。常年这样工作,不少电缆工都腰肌劳损。
http://www.chinarein.com/uploadfiles/ndxx/20126711458931.jpg陆浩臻在隧道中巡视电缆“此处任何一段电缆的小故障,都可能造成珠江新城停电。广州的‘曼哈顿’停电,难以想象。”谈起巡视工作,陆浩臻说。如果把电网比作城市的血管,电缆就是心脏附近的血管。电缆维护质量不高,会对广州这座人口密集城市的可靠供电造成巨大影响。在陆浩臻们的头顶上,游人在享受着夜广州的美景。没有人想到,就在他们脚下,为了城市的可靠供电,有这样一支特殊队伍,年复一年孤独地在黑暗的隧道里巡视。
除了日常巡视,陆浩臻的工作是电缆检修。5月5日,麒天线的电缆出故障了。刚刚从珠江新城隧道中走出来的陆浩臻,接到了紧急命令,赶赴位于广汕公路的麒天线维修电缆故障。此时已过中午12点,陆浩臻和他的班员甚至来不及吃饭。麒天线是将电送至广州天河区最重要的220千伏天河变电站的“必经之路”,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这片繁华区域停电。
来到电缆故障点,陆浩臻与他的班组成员发现,由于电缆过热,橡胶绝缘套已熔化了一大片,裸露出来的铝护套变了形。5个班组人员熟练地分头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电缆维修是精细活儿,被喻为“绣花”。它对环境要求特别高,一粒灰尘进入绝缘层里,就可能埋下运行隐患。陆浩臻根据35年的电缆工作经验,摸索出一套独创的“无尘作业法”,露天自制一个特殊的工作棚,将施工现场与外部严格隔离起来。在工作棚里,环境的数值被严格控制。“温度不超过70摄氏度,电缆已用塑料膜保护好,准备就绪。”陆浩臻小心翼翼地将损坏的护套剥下,当橡胶外护套和铝护套切剥下来,电缆的铜芯便裸露出来。
他捏着透明玻璃刀,开始刮剥电缆半导电层。轻轻地把表层的毛刺、凹坑一一剔除掉,使电缆接口之间更为平滑。薄薄的玻璃片,用力稍微大一丁点儿就会折断,被他粗粗的手指夹着,就好像绣工在穿针引线。电缆接头在刀片下越来越光滑。每刮一会儿,他就用特制的矩形卡尺,测量电缆的周边8个点,让电缆无限趋近圆柱体。
这是陆浩臻从日本同行学来的。“刚做高压电缆的时候,我们一没技术,二没工具,连切割电缆都是用传统的手动钢锯来锯,所有的东西都只能在实战中摸索。”陆浩臻说,“过去,广州电缆工人制作电缆接头,只测4个点,做出的电缆接头质量不高,被日本同行嘲笑。”陆浩臻不服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电缆技术不断提升。
2006年,500千伏超高压交联电缆在武汉水电站开始投入使用。陆浩臻的“绣花针”碰到了和日本人一较高下的机会。“简直是艺术。”一起参与施工的日本人看到陆浩臻完成的工程后,竖起大拇指。陆浩臻和他的班组赢得了“广州电缆虎贲军”的称号。“只要日本人听说是陆师傅做过的电缆,都是免检的。”电缆班的莫嘉坚说。
陆浩臻的工作棚外,已近黄昏。压接,包带……“搞掂!”连续2天半,陆浩臻和他的电缆班重复着同样的劳作,终于修复了这个故障。这只是陆浩臻的一个工作缩影,在他35年电缆运行维护生涯中,修理过的电缆可以绕广州城两圈。
2012年,广州供电局以56岁的陆浩臻命名设立“浩臻工作室”,要他当负责人,培养高压电缆领域的人才。“我熟悉这个岗位,喜欢这个工作。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多多带出电缆人才。”已经被诊断出直肠癌,刚做完化疗的陆浩臻说。
(本文刊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6月5日05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