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址: ndzc.com.cn
  • 快捷的农电投稿系统,支持用户自助投稿,农电工交流网。
搜索
农电之窗 首页 农电家园 农电文艺 查看内容

如何接受《看见》

2016-6-12 14:17| 发布者: yanghxw| 查看: 510| 评论: 0

摘要: 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 、思想与渴望 ,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看见》的初衷。我是先知道这个《看见》的 ...

     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 、思想与渴望 ,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看见》的初衷。我是先知道这个《看见》的。中央一套的新闻和法制类节目一向都很接地气,自然它也是好评如潮,所以我还蛮喜欢,觉得它真实可看。柴静的《看见》似乎是继承了它的朴实。

    书中是一个一个的人,鲜有大人物,大多是我们认为的"怎么会成为这样"的人,甚至有人无法完成一来二去的对答,我们从来都没在节目里见过。不可否认,无论是《新闻调查》还是《看见》栏目都服务于政治舆论需要,可是在书里面却看不到有这种性质的煽情或是指责。大巧不工,重剑无锋,她是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去感知的角度。

    柴静说,这是她的十年自传,所以我能看到,她的身影穿梭,联结出她的成长脉络:由依赖到独立,由柔弱到坚强。她用细腻得让人觉得她是在做作的不断反省,展现中国的十年变迁。在书中,她的改变显而易见,而她所报道的人却没有进步:受害者依然柔弱,求诉无门,乱法者依然身着西装接受采访,以至于她忍不住写下:真是没有道德底线!非典,强震,强拆,腐败以及黑了蓝天绿水的煤炭工业,我看到了记者笔中每个大事件下的人物群像。比起鸟巢拔地而起,领导一拍脑袋就轰然倒下的居民房更能反映这个时代。比起听到广播里的地震,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光着脚走了好几里路更能知道灾难是什么。柴静像战士一样在践行她那句"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柴静写自己,我们就能看到她自己,陈虻告诫她,不要忘了自己是谁;柴静写社会,我们就看到了更全面一点的社会,懂得小众群体也应该被给予善意的关注。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周围那么多摄像机,拍了那么多照片,只有一张照片获奖,它上面不是爆炸的场景,而是那时人们惊恐的表情。在所有人聚焦爆炸时,他转过身对准人们。谁都可以做选择,区别在于你做的选择是不是有价值。柴静的很多采访都很敏感和边缘,有人说她是在做秀,通过采访这些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节目的收视率,也有很多人诟病柴静的采访提问、采访时的面部表情,甚至有人诟病她吸烟、去美国生产以及质疑拍摄《穹顶之下》的动机、数据来源、制作团队成员身份等等,但不管怎样,她的工作成果和它们带来的影响都是良性的,她带给社会"盲区"里的人帮助,使他们被看到、被尊重、被在意。一个记者,潜意识里应该有对弱者的亲近,无论要求多客观的采访,终究摆脱不了"人"的前提。

    如何接受柴静,就如何接受《看见》吧,它是她成长的一部分。不虚胖的感动,不做作的展现,不回避的文字,我们不会指责一件东西还不太完美,只会称赞它被用心创造,好的地方已尽极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劳动如歌下一篇:拼搏吧,流年!

最新评论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对联广告左
对联广告左

全局 右下角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