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址: ndzc.com.cn
  • 快捷的农电投稿系统,支持用户自助投稿,农电工交流网。
搜索
农电之窗 首页 农电要闻 电网建设 查看内容

丰收果里也有农电人的贡献

2014-10-10 19:06|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817| 评论: 0

摘要:   本报记者 阎红玉 通讯员 徐卫东   吉林省梨树县素有松辽明珠、东北粮仓的美誉,土地肥沃,农业发达。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50.18亿斤,全国排名第4位。转眼又到了今年秋收时节,人勤地不懒,加上风调雨顺,梨 ...

  本报记者 阎红玉 通讯员 徐卫东

  吉林省梨树县素有松辽明珠、东北粮仓的美誉,土地肥沃,农业发达。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50.18亿斤,全国排名第4位。转眼又到了今年秋收时节,人勤地不懒,加上风调雨顺,梨树县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农业的丰产、丰收,除了党的富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外,农民丰收的成果里处处彰显着农电的贡献。

  百村旧貌换新颜

  梨树县高家村地处县城郊区,前些年,这里的村民日子过得特别紧吧,很多村民只好进城打工。现如今,城里的下岗工人,一到农忙时节,都来高家村村民家打工,摘菜、种菜,一天也能赚个百八十块钱。

  梨树县是吉林省著名的棚膜蔬菜产业区。高家村是县内最大的棚膜蔬菜种植区。当地农民有一种说法,“一亩蔬菜园,能顶十亩玉米田”。

  眼下虽然已是深秋季节,但走进这些蔬菜大棚,豆角、黄瓜这些反季节蔬菜仍是生机盎然。这里的农民最想感谢的就是农电部门对他们无私帮助和真诚服务。高家村党支部书记杨连友说:“当初,群众也知道种菜比种玉米挣钱多。但是种菜建大棚得需要电、浇菜种地也需要电、冬季温室大棚还得需要电。说一千道一万,要种菜就得先通电。农电部门可真没的说,为我们想到前头了。他们主动帮我们架设专线,你看现在家家的蔬菜大棚都有了电,我们一个棚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相当于10亩玉米地的收入。”高家村的蔬菜由于质优、无污染而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在村里,一年收入10万元的农户不算稀奇,高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富裕村和文明村。

  截至2012年8月,梨树县农电有限公司投资用于新农村电网建设资金达1.5亿元。已实现2个电气化镇,近百个电气化村。

  千顷沙地变良田

  梨树县西北部的刘家馆、沈洋、孤家子等三个乡镇,位于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带,土地沙化严重,只适合种植花生和地瓜这类耐旱作物。最近几年,水稻种植已沿着河套洼地形成规模,悄然成为这些乡镇的经济支柱。在广袤的田野上,一个个小型电机泵站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田间地头,一股股清冽的甘泉在电能的催动下,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农村电网的建设改造让咱农民得了大实惠。”梨树县刘家馆镇水稻种植户宋长双说,多年来大伙一直用柴油机抽水灌溉,如今改成了电机井,每年种地的成本就节省了1000多元。

  今年6月22日,投资1200万元的66千伏刘家馆输变电新建工程投运送电,增加供电能力6300千伏安。现在,刘家馆镇共有3000户水稻种植户采用“油改电”灌溉,全镇每年节约灌溉资金达450万元,相当于每户农民的年收入增加800到1000元。

  据2012年6月末的统计,梨树县“油改电”总面积已达1.2万公顷。仅2012年梨树县农电有限公司就增容扩建配电台区283个,加上近年来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使得区域供电能力增加几倍,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电机井和电动磨米机从事生产加工。

  万名农民变工人

  “霍家店村作为梨树县第一批电气化村,电力部门为我们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电力支撑。”谈起农电服务对霍家店村的推动作用,霍家店村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2000年初,霍家店村只有1家砖厂算得上是企业,全村每个月的用电量不足1万千瓦时。由于这个村地处县城郊区,人多地少,多数农民只能到县城打工,一年人均收入还不到3000元。

  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过程中,县农电部门专门为霍家店村建设了一座66千伏变电站,供电容量比以前增加了近3倍。如今,霍家店村经济园区企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今年上半年,企业月均用电量已经攀升到90万千瓦时,是2000年企业用电量的90倍。企业安排本村村民和吸引周围农民93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4万元。霍家店村的农民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对联广告左
对联广告左

全局 右下角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