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的力量 延安,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永不熄灭的灯塔,在暗夜里发出烁烁明光,照亮了小小的延安城,点燃了人们心中为国为民而艰苦奋斗的熊熊烈火,点燃了人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之光。这座西北小城在与共产党人的交融中,以他绵延不绝的山脉与奔流不息的河流吸引和容纳了彼时中国一大批拥有坚定信念、努力追求革命真谛的革命斗士。他们追寻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如同生生不息的火种,从延安播撒到全国各地,使曾经沉积已久的边陲小城恢复了生机盎然的青春,成为锻炼革命战士的熔炉,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圣地与希望之所在。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理想的“赤脚天堂”。 人不仅需要物质,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在一定的环境里,精神往往比物质显得更重要。面对艰难困苦毫不退缩的乐观向上精神是延安时期人民灵魂深处最深刻的烙印,即便是时光变迁的今时今日,蓦然回首,延安那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生活,始终如同一颗颗珍珠在岁月的漫漫长河里熠熠生辉,散落在延安的角角落落,触手可及俯拾可得。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随着讲解员的娓娓叙述,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或“延安十三年”。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他们中有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楷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毛主席的名篇《纪念白求恩》有这么精彩的一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还有一个平凡普通的战士----张思德,他的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搞警卫工作最重要的是高度的警惕和责任心。他曾在毛泽东住院站过岗,同主席见过面,拉过话。尽管他只是外卫,不是首长内卫班的成员,但却把执勤岗哨的工作做到了极致。1944年秋天,张思德就受了上级任务去烧炭,在这方面张思德有很高的技术。烧炭是个技术活,要经过挖窑、伐木、装窑、烧火、出炭、包装、背运等七八个工序,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张思德为了烧好炭,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爬上窑顶几次,观察颜色和火候。后在为一空炭窑戳烟筒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就这样,张思德走完了他29岁的人生历程,倒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平凡岗位上。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都是珍贵的。毛泽东把共产党人的生存意义与党的宗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是否“为人民而死”,不管能力大小,职务高低,都“死得其所,”都“重于泰山”。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生存的最终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民的解放而奋斗。这一标准就和历史上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划清了界限,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彻底性,先进性!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廖俊波遇事不避难、当事不推责,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出了令人信服的业绩。他始终不忘初心、不负信任、勤勉努力,敢于担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他经常念叨,他心中有一个大梦想——为政和人民建一座有归宿感的城市。 廖俊波虽然走了,“不忘家乡的故事,不忘家乡的味道,这就是——乡愁。”的话,仿佛仍在家乡的土地上回响。他把脚印刻在了那片热土上,把俊朗的形象印在百姓心间。 勇于担当,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新时代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的力量必将激励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豪迈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