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电网项目的一线功臣 ——公司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系列报道之五 “你都采访了谁?是不是有国网河北电力的老聂?”张雷笑着问记者。当记者说出几个名字后,张雷说:“这都是在项目前期工作十几年的老人了。” 张雷是国网山西电力发展策划部三级职员,2004年年底他开始在发展部前期处工作。张雷说的“老人”,分别是国网陕西电力的苏耀国、国网河北电力的聂长增、国网山东电力的曹增功、国网安徽电力的刘鲲鹏。 项目前期工作人员奋战在规划前线,为获取一手资料天天跑现场,手丈脚量练就一身绝活,为寻求支持理解与多个部门反复沟通想尽一切办法,为缩短项目前期核准时间思考总结工作流程,他们是不折不扣的一线功臣。 四处奔走的规划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做规划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屋子里研究图纸。可对前期工作人员来说,规划的确定需要手丈脚量,逐一实地考察。 现任国网山东电力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曹增功有个绝活叫“一步一米”,绰号“曹一米”。这是他在长期实地勘测中练就的本领。这手绝活被广为人知源于一次实地踏勘500千伏变电站站址。曹增功飞快地走了一段路程后对随行的设计人员说:“从那棵树到这里是500米。”设计人员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为了谨慎起见,当场拿着GPS测距仪器测量了一遍,结果显示500.7米,误差不到1米。 自1984年大学毕业进入国网山东电力以来,经过无数次的实地踩点,曹增功主持规划设计了数不清的电网工程。在开展山东电网500千伏主网架规划时,曹增功的“一米一步”更是踏遍选定所有500千伏变电站站址及全部500千伏线路路径。 实地勘测为前期工作积累大量一手素材,为后续与政府的顺畅沟通提供坚实保障。1000千伏锡盟—山东、榆横—潍坊交流工程和±800千伏上海庙—山东直流工程等3条外电入鲁特高压通道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核准,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800千伏扎鲁特—青州直流工程,国家电网公司首个获准的调相机工程——临沂换流站加装调相机工程,曹增功和发展策划部的同事们用他们的“山东速度”获得多个第一。 2017年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建设山东—河北特高压环网工程,标志着华北特高压交流受端网架将基本形成。山东电网接纳区外电力能力和内部电力交换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曹增功的步伐迈得更勤了。 细致耐心的协调员 同样四处奔走的还有聂长增,他在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协调沟通。 1998年开始电网建设的前期工作,聂长增是国网河北电力发展策划部第一任前期处处长。该公司承担的特高压项目可研配合协调、支持性文件办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往往不够用,电网发展速度快,“基建等前期核准”成了很多重大工程面临的被动局面。 项目最困难的地方是受土地用地指标的影响。“几百基铁塔分散在各处,有些地方的指标已经用完,有些地方相关部门甚至直接提出线路绕道改线!”聂长增介绍,“可是重大项目改线谈何容易!”那段时间他常常睡不着觉,反复琢磨着用什么办法能打开局面。 “就从最基本的沟通工作开始。”聂长增奔走在各级政府、各个县国土局、省国土厅之间。他磨破嘴皮,反复解释特高压工程的重要意义,同时积极准备各种材料,为审批节省时间。 他的来回奔走终于得到了回报。国网河北电力仅用一年时间就高效完成“三交三直”等6项特高压工程、两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跨省送电通道工程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所有特高压工程可研阶段的各项协议,全面完成列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的特高压项目前期支持性文件办理,成为公司特高压建设任务最重而前期进度却是最快的单位。 同时,聂长增还制订《电网项目前期工作流程手册》《电网前期工作标准手册》及一系列相关制度规定,获得当年公司管理创新一等奖。几年下来,在聂长增和前期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公司前期工作已经建立起从计划安排、进展跟踪分析到定期协调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基建等前期核准的局面也得到彻底扭转。 除了和政府打交道,前期工作人员还需与军事部门“打成一片”。国网安徽电力发展部前期处的刘鲲鹏就有着这样的特殊经历。 在皖电东送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前期核准的过程中,原先的规划线路因军事机密被要求线路调整20千米。 刘鲲鹏带领设计人员驻扎在部队附近,每天准时到部队作训科报到,看准时机向部队领导和技术人员解释,消除对方技术层面的顾虑,不断动态微调路径方案满足对方安全需求。整整一周时间,刘鲲鹏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专业严谨的工作作风获得部队领导的信任,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还为整个工程建设节省数亿资金。 自2007年进入国网安徽电力负责特高压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刘鲲鹏参与安徽境内全部特高压工程的项目前期。他把每项特高压工程都当成是一次重要的战役,要求自己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去攻破一个又一个堡垒。 提质增效的智多星 除了吃苦耐劳、擅长沟通,从事项目规划前期工作的员工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爱思考。 山西是公司经营区域内跨区特高压项目数量排名第一的省份,多条贯穿山西全境的跨区电网项目与之前多条已经投运多年的“西电东送”通道项目交叉重叠,后续500千伏项目选址选线空间被大幅压缩。同时,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又令电网走廊资源非常紧张。如何高效利用仅有的资源是摆在电网规划人员面前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主抓前期工作的张雷和国网山西电力发展部前期处工作人员一起归纳总结了以大数据概念为核心的四个交叉推进全程统筹前期业务流程提升项目核准完成率的典型经验。而这其中结合统筹学思想紧抓关键走廊的规划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一条走廊资源同时考虑多条线路规划,有效提升项目核准率。汾阳就是典型例子。一个不大的县级市,就有三条特高压线路在此交汇,如果没有统筹规划,有限的输电走廊将无法承载多条特高压项目的建设需求。 张雷决定梳理项目前期复杂的内部管理流程,通过方法论来提升效率效益。通过多年的总结完善,最终形成四个交叉推进全程统筹前期业务流程的一整套经验。下一步,他正思考如何将建模分析、人工智能等全新的概念引入电网规划中,解决电网交叉跨越时与外界施工重叠的多重矛盾。 同样的岗位,国网陕西电力发展部副主任苏耀国则一直强调群众的力量。 擅长组织协调的他一直强调团结协作。陕北风电基地送出工程是满足陕北地区盈余火电送出及新能源消纳,满足关中、陕南地区用电需求的重大建设项目,工程跨经6市16县,线路全长近500千米,苏耀国组织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6个地市公司及相关设计咨询单位历时一年,提前完成项目核准,为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及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苏耀国还非常重视前期工作的流程梳理和人员培训。通过培训和流程梳理,国网陕西电力110千伏电网项目环评、水保、用地等支持性文件办理周期由原来的8个月缩短至目前的6个月,效率提高25%;330千伏及750千伏电网项目前期支持性文件办理由原来的18个月缩短到12个月,效率提高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