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的那个寒假,我们高中同学组织了一次班级聚会。席间有同学问我:“你们学校那边有什么特色食物吗?”“必须有呀!”朋友一脸馋相地盯着我:“什么呀?”我满是得意:“雷锋精神。”“切,逗我呢!这算是什么特色食物嘛!”我暗自嘀咕:一个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名字,难道不就是一道精神美食吗? 我的大学在辽宁抚顺,那是一座安葬着雷锋并使雷锋精神升华的城市,我曾真真实实地站在那片雷锋曾经挥洒青春和热血的黑土地上。悠悠五十余载,他的足迹早已被年复一年的皑皑白雪覆盖,但他的精神却开出了美丽的花——学校刚刚兴建的雷锋精神育人展馆、图书馆右侧的雷锋塑像、教学课程《雷锋精神概论》、教学楼走廊里悬挂的《雷锋日记节选》……我从未见到其他任何一所高校将雷锋精神如此深入骨髓地嵌入。哦不,应该说是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在用它的方式纪念着这位英雄——教书育人的雷锋小学和雷锋中学、穿梭于沈抚之间的雷锋号客车、继承与传播雷锋精神的雷锋文化传承中心…… 雷锋精神在那里生根发芽,结出的果实属于全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不必说每年评选出的感动全国人民的道德模范,单是每天发生的暖心小事便数不胜数。饥肠辘辘的流浪汉捡到装满现金的红包后主动送到警局,并婉拒红包主人的答谢;某居民家里液化气泄漏引发火灾,三位平均年龄79岁的大爷冲进火海救人;放学路上5位高中生跳入零摄氏度左右的河水中搭救落水者;突发脑溢血的篮球运动员不幸离世后,他的父母将其遗体捐献,受助者组成一支篮球队延续他的梦想……如果问他们什么是雷锋精神,他们不一定都能答上来,但他们不正是雷锋吗?奉献者不求回报,受助者结草衔环,正是在这传递中,一位位雷锋不断涌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才得以传承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学雷锋、做雷锋,不分职业、不分年龄。 从一颗钉到连通天堑的钢架,从一块砖到绵延万里的长城,从一团火到挥洒光热的太阳,从一滴水到一望无际的海洋,从一片叶到郁郁葱葱的森林,雷锋同志永垂不朽,雷锋精神永远年轻!身为国家能源建设领域的一员,我们更应该立足岗位,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有限的生命里来,并贯彻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