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是由台湾老兵高秉涵写的一篇关于自己一生及对家乡的一种深切的情的书。十三岁被母亲送出去,名义是读书,其实是逃命。母亲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怕失去自己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想家,用藤条打,直到他说出不想家才住手,他就开始求学的路,一路坎坷,一路奔波,几次差点丧命,战乱的年代,一个生命,在那样的大河里,显然微不足道,他遇到一生中的几个贵人,帮助自己找到工作,可以进学校学。,他自己也非常努力,最后在台湾安了家。但一直不能忘记家,忘记自己的亲人。 读完此书,让我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当他能回到家乡时,母亲已经离世,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他把自己的很多珍贵的东西捐给家乡,并送回100多位老兵的骨灰盒,虽然她年过花甲身体瘦弱,但他理解一个老兵,一个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想念。活着回不了家,死后能回到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尽己之力,完成一些人的愿望。 家是我们小时候一直想逃离的地方,老了后又想念的地方,家是那个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地方,是给了我们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地方,家是那个教给我们做人道理的地方,是我们的生血地,很多的第一次都在的地方,家是我们受了委屈想要去的地方,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家是最童真的地方,家是承载着我们很多回忆的地方,家是游子梦里常回来的地方。老兵高秉涵在台湾和内地没有放开互通书信,不准来往的时候,家就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看不到,摸不着,对家人的牵挂使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想起了《七子之歌》,只有在外的人,只有在明知是一体还不得不因为各种原因而分开时才对这个情有更深的了解,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祖国母亲的怀抱一直张开,欢迎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