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大学时我曾参加过一个有关于人如何定义自己是自己的辩论,当时我查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因为无论是姓名、年龄、还是地域,又或者学历,我们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与我们相同的人,这些好像都不能很好的成为定义自我的因素。但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词“兴趣”, 两个人即使年龄、性别甚至姓名都相同,但不可能会有百分百契合的兴趣。 那么“兴趣”这个关键因素,是如何在这个信息数据时代下帮助定义自我呢?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对美食感兴趣会去百度搜索各种美食做法,然后往后每每打开百度首页,就会有关于美食的推送;爱打游戏会对抖音里的游戏视频繁点赞,再打开抖音一定会刷到很多游戏视频让你赞叹不尽;热爱书法会去淘宝里对比购买不同的名家作品来临摹,下次淘宝会为你推送更多书法用品;喜欢某个明星会微博搜索关于她的话题,再打开微博一定如你所愿会有她的话题……生活在这个信息如云的时代,各种网络平台各种信息数据的直接呈现成为我们拓展加深兴趣最快捷的方式,因为兴趣不同,我们也成为了一个个独立有趣的鲜活的自我。 关于大数据为我们所做的,在信息数据时代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推荐算法”,数据根据我们曾经的浏览记录为我们推荐了类似的信息,这时候我们不得不为互联网的聪明而感慨,我们感受着互联网的“善解人意”! 但你是否察觉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的信息范围变得狭窄,我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很多变得成为了固定的那几个,在这之外的信息接受对我们来说好像变得凤毛麟角。比如你某天打开百度首页推荐全部是各种美食,尽管可能你这一次打开并不是想搜索美食做法;打开抖音刷来刷去十有八九都是游戏视频,尽管可能这次你想看的是搞笑视频呢;打开淘宝、微博、视频软件、音乐软件等等都是与你曾经搜索过的类似信息。长此以往我们就从感受互联网的便捷,而逐渐成为互联网的奴隶,我们对于兴趣的热情慢慢衰退,甚至逐渐厌烦。前几天我和朋友聊到闲暇时间都干些什么,朋友的回答是没啥可干,我有追问到你之前不是特别爱刷抖音,看众多不同的“风景”吗?他说看多了也就不爱了,翻来覆去就都是那些,就像一个剧本演了无数遍,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他说现在越来越不喜欢玩手机了,他感觉自己曾经是个兴趣多元的人,而现在关注的那些东西很难再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了,推送的东西千篇一律,久了就烦了!跟朋友的闲谈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个数据时代我们真的还是我们自己吗?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个被互联网捆绑的机器人了,我曾经认为可以定义自我的“兴趣”,现在我觉得好像不那么准确了,或许在大数据这张看不见的网背后,还有和我“兴趣”一样的人,我们看到的视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仔细想想这挺可怕的,而这在如今的科学里被称为“信息茧房”,意思是说我们被过去想要关注的信息所笼罩,逐渐陷入一个自己营造的茧之中。我们找不到新的乐趣,甚至丧失快乐。 主持人大赛时选手董星辰曾说:走出信息的舒适圈,主动看到更多未知的风景,不失为一种拓展视野,同时更为全面和真实的选择!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主动走出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短暂的信息舒适圈,去探索可能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和信息,让我们不被“信息茧房”而烦恼,做一个有多元“兴趣”的、接收多元信息的人,成为一个不一样的独特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