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去大学报到的时候,我爸送了我一本茅盾文学奖作品集简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平凡的世界》。 路遥用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向我们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全貌。全书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的成长轨迹为主线,辅以孙少安、润叶等周围人的生活轨迹,透过他们的眼、他们的口为我们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碰撞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这颗“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闲来整理房间,在一堆书里又发现这本书。当下便翻阅起来,发现了很多曾经被经验和阅历限制而未曾发觉的东西。路遥在书中写到:“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 确实,作为普通人,逃脱不了的就是平凡。平凡的我们,在平凡的世界里过着平凡的生活,可能我们努力追逐了许久,才发现不过是他人的起点。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在孙少平身上,我找到了答案。 比起在家里和哥哥孙少安一起经营砖窑,孙少平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路。每天竭尽全力就为赚回那两块五毛钱,因为他要用这钱来维持一个漂泊者的起码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这钱帮助年迈的父母和供养妹妹上学。他努力去适应底层社会的生活,让自己看起来跟一个地道的、外出谋生的庄稼人没有两样,因为包工头不喜欢要上过学的农村青年。可内心深处的渴望让他在劳累了一天后仍然夜夜难眠。他渴望能看点什么书,可他不能暴露自己文盲的身份,但读书的愿望确实如此强烈,使他简直无法克制。于是一个让人住到了正在施工的楼房里,在这没有门窗,四处漏着风的“住所”里,这个最底层的穷苦人,这个最平凡的人,这个实打实的普通人,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着。 龙生九子,尚有不同,更何况是这大千世界!我主张去主动认知并接受平凡,但这不代表我认同应该甘于平凡。并不是说普通人的人生就该平庸无奇,甚至黯淡无光。恰恰相反,能够清楚认知的人才能准确定位自己、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我不追星,但很喜欢胡歌这个人,经历车祸后的老胡活的通透且豁达。他说:“如果皮囊无法修复,那就用知识去填满它。”而我想说,如果现实的藩篱无法跨越,那就去寻求精神世界的丰盈,它足以让我们平凡的生活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平凡的世界,愿我们都能遇见未知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