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左右,在英国和德国进行的空战中,双方都损失了不少轰炸机和飞行员。因此当时英国军方研究的一大课题就是:在轰炸机的哪个部位装上更厚的装甲,可以提高本方飞机的防御能力,减少损失。当时的英国军方研究了那些从欧洲大陆空战中飞回来的轰炸机,直观得出返回营地的飞机被打到的弹孔主要集中在机身中央,两侧的机翼和尾翼部分。因此研究人员提议,在弹孔最密集的部分加上装甲,以提高飞机的防御能力。但是哥大教授沃德针对此课题提出与军方截然相反的论断,沃德教授认为:这些百孔千疮的轰炸机是从战场上成功飞回来的“幸存者”,因此它们机身上的弹孔对于飞机来说并非致命。要想救那些轰炸机飞行员的性命,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并坠毁的轰炸机。只有研究那些没有成功返航的“非幸存者”,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这些飞机最脆弱的地方并用装甲加强。沃德的建议被军方采纳,后来事实证明该决策是正确的,它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的飞行员性命,并被称之为“幸存者偏差”。 我们的安全生产中也经常会有幸存者偏差的思维,例如这个工作我没有严格按照安规操作这么多年不也没事吗?违章作业却没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就如同被击中却未坠毁的飞机。如果不能做好被击中后侥幸没有坠机的防患工作,那么,下一步就是机毁人亡。没有人会在未设置实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去开展作业,但是诸如不挂接地线、登高作业未规范使用安全带、无监护工作、工作班成员更换未履行手续、登杆前未核实线路的双重称号而导致误登杆等现象仍有发生。这就如同被击中机身未被击中引擎的飞机,最终仍会安全返航,但是如果不加强防护治理这次没有击中引擎,下次呢?这次没有挂接地线没事,下次线路突然倒送电,如何保证人身安全?这次登杆作业未系安全带没事,下次被感应电击中时如何防止高处坠落而发生事故呢? 我们维护安全一定要克服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重视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生命是一条脆弱的单行线,这次侥幸安全不代表今后效仿错误的行为能高枕无忧,一定要将隐患和危险点排查治理安排在作业之前,防患于未然。将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安全管理缺陷及时纠正和清除,安全警示教育培训长抓不懈久久为功。 唐杜苟鹤《泾溪》有云"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何以致此?盖因惯性思维,惰性作祟。最终发现,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而覆,舟的倾覆并非取决于水流的平缓或急险,而取决于行舟人的兢慎。就如同安全生产中物的危险在其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滞后首先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