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址: ndzc.com.cn
  • 快捷的农电投稿系统,支持用户自助投稿,农电工交流网。
搜索
农电之窗 首页 农电要闻 农电人物 查看内容

“感动南网”人物:黄氏兄弟守望乡土

2015-1-11 12:28|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694| 评论: 0

摘要: “感动南网”人物:黄氏兄弟守望乡土----“感动南网”人物、农电兄弟黄春强与黄春宁在“乡村沦陷后”的留守 时间:7-13作者:邱宇 黄氏兄弟在第二届“感动南网”颁奖典礼上。(资料图片)  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 ...
  “感动南网”人物:黄氏兄弟守望乡土----“感动南网”人物、农电兄弟黄春强与黄春宁在“乡村沦陷后”的留守 时间:7-13作者:邱宇


黄氏兄弟在第二届“感动南网”颁奖典礼上。(资料图片)

  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

  这个“根”,就是故乡。 ——法国学者西蒙娜·薇依

  有多少人还会守候在自己的故乡?

  故乡在沦陷,只因我们对她不断地抛弃,从出生开始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去背叛她。努力学习,为的是储备离开故乡的能力;追寻理想,为的是给离开故乡树立目标;需要发展空间,为的是给离开故乡找到借口;等到离开,也就终于证明了自己。

  然而,日前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生死依托》,却把生活的命题定格于回归。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医生山丹,放弃城市生活,返回乡村服务村民,虽然没有大牌明星,剧集仍然受到追捧。也许,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夜晚,让日益坚硬的人们可以藉着别人的故事回首自己的往昔,守望乡土,难道只能是一份精神寄托?

  剧情之外的真实世界,有没有更让人信服的答案?广西电网公司的两位普通农电工,用冷清而温暖、拮据而富足的13年光阴,在莽莽青山中写出答卷。

  “山里的年轻人都走了,他们还在。”在广西防城港市十万山华侨林场中间涧村,81岁的许庆昌掏出一个小本本,指着上面的一个电话号码:“有事找他们,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老人说的他们,是广西电网防城港供电局十万山华侨林场营业点的农电工,36岁的黄春强和32岁的黄春宁,一对亲兄弟。

  他们行走在十万山,抄表、收费、维护、检修,赢得了乡亲的尊重,也高票当选为第二届“感动南网”人物。

  他们在守望故土,打磨心底的珍重,把忠贞化为步履。在社会急遽变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他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做着真实的选择,今天的一切来得如此自然,如同十万山的日出日落。

 ●苦,也要把心留住

  时光仿佛凝固。如今的十万山华侨林场依然保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模样。不少人家的墙上和门上,端端正正地挂着毛主像画像。场部附近是最热闹的地方,也只有一条公路,每逢农历三、六、九,便是圩日,这条路被各种货品和喧闹塞满。路边小卖店的老板娘秀月怀里抱着刚满月的女儿,漂亮得让路过的外地人挪不动脚步,问可不可以把她抱到外面去玩,她毫无芥蒂地把孩子递过来。

  山外面的防城港市,却势如破竹般地成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题词喷涂在巨幅画板上,激励着日新月异的工地。人们在高声谈论周边又冒出了新楼盘,“2600元一方?太贵,我刚买的那套,2450元。”

  这个地处中国大陆和海岸线最南端的城市,建市仅仅19年,已是大西南走向东南亚及世界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发展的诱惑如霓虹灯般吞噬着一切,令人目眩神迷。

  “走出去,外面的钱好赚。”年轻人,那些黄氏兄弟的玩伴、同学、年纪相仿的,纷纷背井离乡,1.25万人口的十万山华侨林场,留守在此的,多是老人、孩子以及女人。

  十万山林场方圆98.8公里,黄春强、黄春宁负责2026户人家的抄表、收费,维护7公里的35千伏线路、40多公里的10千伏线路以及大量的400伏线路,共有26个台区,常常一天要走上近10个小时。“这里太艰苦了。走一趟山路回来,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天寒地冻,毒蛇猛兽都能遇到。”防城港供电局防城供电公司经理周山说,以前山里没有修路,收一、两户电费都要走上几小时。

  “你们一个月才赚千把块钱?别逗了。”从外面回来的人得知兄弟俩的境况,惊讶得瞪圆了眼睛。

  兄弟俩不是没想过逃离。2006年,他们月收入只有500多元,有个在深圳一家玩具厂打工的老乡要带他们过去,收入是做农电工的四五倍。兄弟俩于是分了工,弟弟留守保证老乡们用电,哥哥去打工补贴家用。

  在那个工厂,黄春强并不习惯,却舍不得这份工资,同时心里又惦记着弟弟,不知他一人忙得过来不,每天都与自己较着劲。弟弟在电话里也不讲工作的事,越是这样,他越感觉到弟弟的压力。两个月后就是年关,黄春强说啥也要回家。兄弟俩坐在一起久久地沉默。“后来,弟弟终于说了实话,他一个人真的顶不住。我很快就决定,再穷也不出去了,就和弟弟守着十万山,这是我们的家啊。”

 ●难,也要把家扛住

  十万大山曾因一部电影而闻名全国。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英雄虎胆》,不少场景就取自于这里,影片讲的是解放初期侦察科长曾泰深入十万大山地区的土匪老巢将其一网打尽的故事。

  讲起这段历史,黄氏兄弟的父亲黄荣昌充满自豪,其实他只是与这个剿匪故事同龄,但黄家的故事却紧扣着共和国的脉动。

  十万山华侨林场是安置广西越南归侨的22个国有农林企业之一,黄家就是归难侨的一分子。他们家族在越三代,当时有50多口人,家业殷实。

  30多年前,正值越南排华时期,那是一个庄稼即将收获的季节,一队士兵冲进他的家门,要他们选择:要么“防卫中国”,要么“滚回中国去!”

  家与国,那一刻突然势不两立起来。当时的黄荣昌,还不及黄春宁现在这般年纪,他替50多口人作出一个义无反顾的决定:“回国!”

  所有产业全部抛弃,当天,50多口人冒着酷暑,挑着简单的行李踏上归国之路。黄春强当时刚刚两岁,甜甜地安睡在妈妈怀里。

  “我没有后悔过。”在黄荣昌看来,那是关于立场和信念的选择,“如果不回来,就得走到祖国的对面,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永远挺不起胸膛。”

  30多年来,这段经历像一道伤疤,黄荣昌不时掀给两个儿子看;又像一次次祷告,倾诉着老人关于家国的情感。家国家国,有家才有国,还是有国才有家?

  “大河不满小河干。我们这些归难侨,那个年代体会到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祖国给我们安家落户的,人要懂得报恩。”黄荣昌说起这些仍然会眼眶湿润,“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为林场做些事,为乡亲们做些事,应该应份,不能太算计。”兄弟俩从小就这样被熏陶着。每次接到抢修电话,兄弟俩立刻就往外跑,哪怕是正在吃饭。母亲有时会嗔怪“这两个傻孩子”,父亲在旁边眯着眼笑。

  这个大家庭,彼此扶助,互相欣赏。黄春强现在还住在租来的老房子里,52平方米,简陋到他不好意思把记者往家里领,老婆的一句话却让小屋温馨无比:“如果他做一辈子电工,我也支持他。”

  日子虽然清苦,下一代却快乐自信地成长。兄弟俩一共3个孩子,每天吃住在一起,他们发现父亲比所有人都忙,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竟然也想当电工,“爸爸头上的那顶帽子,真像奥特曼!”

  “别人都羡慕我,说我老公能干,在外面一把手,家务活都会做,对我又特别好。”黄春宁的老婆丁慧玲笑着说,其实他更幸福。

  丁慧玲有一位有钱的朋友,她老公也是黄春强的同学,生意做得很风光。两个女人的生活是如此不同,丁慧玲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每天为柴米油盐操心,要照顾自己和哥哥黄春强的3个孩子,自从有了孩子,她就没有与丈夫单独逛过一次街。而她呢,好些年没为钱发过愁了。可是,老公在外应酬的夜晚,她常睡不着,掂量着她与丁慧玲的幸福斤两。“一直让我骄傲的那些,好像并不是重要的;可她不一样,似乎只是缺钱。”她在黑夜中有点慌,也许一个人得到真正想要的才算是幸福吧?不贪多,也不嫌少。

  她老公也把自己与黄春宁做比较。“傻,一根筋!”这是他的评价,可他说自己佩服他。“全社会都需要这样的人,人们也都盼着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但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人呢?”

  ●累,也要把爱送达

  曾经有人问,如果有机会到大城市工作,你们会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兄弟俩想了一下说,可能不会。

  “这就像外人适应不了十万山的艰苦一样,这工作最好由本地人来做,熟悉这里,容易与老乡打成一片。”

  十万山的山山水水,是兄弟俩的生命之源,也是他们的人生坐标,林场的2026户乡亲,就是他们的社会。

  “我们并没有想过到底应该怎样去对待客户,也没有把天天面对的这些人当成客户,他们只是我的乡亲。”兄弟俩说,“帮助他们,就是帮助亲人和朋友。”

  给自家人办事,自然没有分内分外。夜里12点,一位老人家打来电话,兄弟俩就跑10公里山路,去给她换一根烧坏了的保险丝。一位阿婆拿出生锈的手电筒来,“手电筒也是‘电’的,你们能修吗?”兄弟俩笑了,拍着胸脯:“放心,一定给您修好!”

  像这种本不属于他们的工作占去了兄弟俩很多时间,他们却有求必应。他们说,虽然耗费时间,但“这是举手之劳”;对于家里只有老与小的乡亲来说,这就是最难的事了。

  “他们比我们农民更苦、更忙。”隘脚村的瑶族老乡邓立权直摇头,“下雨了我们在家休息,可他们就得出去巡线查故障,连下一餐饭什么时候吃上都不知道。”每次抢修,两个人都如同搏命一般。“我们早一点复电,只是不想让等电用的老人和孩子心慌,别让小卖店冰箱里的雪糕融化了,否则就得损失好几百元钱。”

  金钱固然重要,可父老乡亲的认可却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与尊严,乡亲们给予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世上最昂贵的回报。

  走到哪里,兄弟俩都是最受欢迎的人。每到饭口,乡亲们争着把他们往自己家拽,“来,喝两口吧”。黄春宁记得,最多的一次,他自己连吃了5顿午饭。

  有人说,如果你注视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眼中也有你;如果你眼中没有别人,那么,别人的眼里也一定不会有你。兄弟俩就像一面镜子,把十万山都照进里面去,连同父亲反复述说的家国情怀,妻儿的理解,乡亲的信任。当他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收在心里,他们给2026户乡亲送达的光明,才动力十足。

  “知道什么让我最快乐吗?”坐在营业点外面的大树下,少言寡语的黄春强说,“每次抢修,去时一片漆黑,回来的路上,灯光就在我俩身后亮着。这时候我很有成就感,很幸福。”

  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幸福?有多少人祈盼这样的幸福?

  ■第二届“感动南网”评委会给予黄春强、黄春宁的颁奖辞

  如果青山可以开口,它会把这对兄弟奉为自己的守护神。整整13载,隐忍寂寞,相伴清苦,行走山间,排险抢修。千般难,比不上村民一抹微笑;万般苦,消散在灯亮那一刹。在坚守的旅途上,山山水水不是风景,是播洒温暖的动力,是命运相托的承诺。

  血脉相依的家国情怀不离不弃的人伦道德生死以之的职业尊严

  ■人物素描

  ●5月5日,十万山华侨林场2012年的第一场雷暴雨降临了。下午近4点,黄春强、黄春宁开始对40多公里长的3条10千伏线路进行全线巡查,冒着大雨走了4个多小时后发现了一起故障:木赖线木排台区B相避雷器被击穿。晚上10点左右处理好故障,回到营业服务点已是夜里11点半。

  ●看天吃饭,是这对农电工兄弟的作息表。快要下雨了,他们就赶快扒几口饭,雨来了得出去巡线查故障,下一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吃上。

  ●十万山林场属于“雷区中的雷区”,只要具备抢修条件,每次遇到停电,他们都是当天检查,当天抢修,当天复电。趟水过河时,哥哥黄春强就背着弟弟黄春宁,为的是让他身体保持干燥,可以安全上杆作业。

  ●“真难为他们了。”防城港城区供电所原所长岑充说。就是他把兄弟俩招进来成为农电工的。“我没想到,他们会干得这么好,而且干得这么久。”

  ●现在,林场也有10多户每月电费不足1元钱的客户。兄弟俩每月都上门抄表。他们说:“上门不仅仅是为了几毛钱的电费,而是我们不进去,就发现不了问题。”

  ●13年,兄弟俩常常一天要走将近10个小时,烂了几十双鞋,报废了4辆摩托车。

  ●清理树障,在兄弟俩这里竟不是个难事。有时一家就砍几十棵竹子,“你们随便砍!”村民在屋子里冲他们喊,“我种的,自己动手心疼。”

  ●“很多人来了又走了,要说我们没想过离开,这是假话,但山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总要有人来做些事情,后来我们也就渐渐习惯了。”黄春宁说。

  策划:南方电网报广西电网新闻中心 主笔:本报记者 邱宇 采写:本报记者 毛春初 牛国栋 关飞 摄影本报:记者 牛国栋 鸣谢:朱艳 陈钦荣 孙桂文 凌文 徐琼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对联广告左
对联广告左

全局 右下角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