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址: ndzc.com.cn
  • 快捷的农电投稿系统,支持用户自助投稿,农电工交流网。
搜索
农电之窗 首页 法律法规 电力法规 查看内容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纲要

2015-2-5 18:44|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1702| 评论: 0

摘要: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指导思想 一、建设目标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四、总体要求 第三章 加快推进“户户通电” 一、推进“户户通电”工程 二、提高农村用电水平 第四章 建设供电可靠的新 ...


二、优化电源布局和网络结构

1.主要任务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网规划为指导,加大农网建设与改造力度,确保农网和上级电网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电源布局和网络结构,降低损耗,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建成“结构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坚强电网,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能源。

2.重点工作

(1)逐步实现以220kV电压等级为中心枢纽,以110kV(66kV/35kV)为骨干网架,10kV和380V(220 V)网络协调匹配的坚强农村电网。

(2)高中压配电网主网架应兼顾长期规划要求。新建变电所的主接线方式应按长期负荷选择;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高压配电网和经济发达的县城、乡镇和工业园等区域的10kV配电网逐步实现环网供电。

(3)推广应用农网工程典型设计,提高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优先选用结构紧凑化、控制智能化、开关无油化的典型方案。

(4)优化低压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合理布局配电台区、选择配电变压器容量,确定适宜的供电模式。

三、提高农网装备水平

1.主要任务

积极采用智能化、少维护、可靠性高、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和维护方便的电力设备;积极采用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加强谐波治理、三相不平衡管理、无功补偿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供电质量;积极推广应用“四新”产品和技术,提高电网装备的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应兼顾“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提高投资效益,避免盲目投资。

2.重点工作

(1)在110kV及以下农网变电所和配网中推广应用小型化电气设备、户外组合电器、组合式箱式变电所、紧凑型一体化变电所。

(2)推广应用节能型变压器,包括调容变压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S11型及以上配电变压器。

(3)研究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检测技术、无功补偿技术和装置,加强谐波污染和三相不平衡的预防、测量和治理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带电作业技术。

(4)推广使用新型熔断器、线路复合绝缘子、低压平行集束导线等先进技术产品。

(5)制定符合农网实际情况,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农网项目建设、验收和设备选用的技术导则,规范农网建设。

 

第五章  提供安全经济的新农村电力保障

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证人身、设备安全及用电安全,是有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加强节能降损,实现电网经济运行,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农网安全管理

1.主要任务

安全管理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以确保电网稳定和人身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实现安全生产持续稳定。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保信息网络等各项安全工作。将“安全性评价”、“反事故斗争”常态化;积极探索农网安全管理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安全保证、安全监督、安全应急、安全供用电体系。

2.重点工作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三个百分之百”,即:人员的百分之百,全员保安全;时间的百分之百,每一时、每一刻保安全;力量的百分之百,集中精神、集中力量保安全。

(2)建立健全标准化作业制度,完善标准化作业程序。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行为预控系统,积极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定期开展安全性评价,建立安全性评价常态机制。

(4)推广应用绝缘线路和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提高供用电安全性。

(5)积极进行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保证二次系统的运行安全。

(6)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不断提高管理、运行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

(7)加强用电常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用户正确用电、安全用电水平。

二、加强生产运行及自动化管理

1.主要任务

推进“生产管理精细化、农网运行自动化”。积极推广状态检修、在线监测、状态评估等设备优化检修技术和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推广应用调度自动化,因地制宜地选择集中抄表系统,实现以数据采集与控制为基础的农网运行自动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针对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供电所管理信息系统、配变监控、居民抄表、线路巡检等数据传输的通信要求,建设先进实用的县级通信网络。

2.重点工作

(1)加强检修工作的计划管理,积极开展状态检修。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在线监测技术,有效对设备进行分析和诊断,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2)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3)根据农网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或综合配调自动化系统。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数据库和图形处理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采用性能稳定、维护简便、功能完备的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实现对农网的监控、分析和管理。

(4)在调度自动化建设中强化安全操作、设备和现场监测等功能,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及在控。

(5)推广应用变电站无人值班和变电所遥视系统,有效解决变电所现场可视化及环境监测问题。

(6)探索适合当地农网特点的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的农网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及配置技术。开展城区、重要城镇、工业园区的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应用试点。

(7)探索适合农村电网点多面广特点的经济实用型通信技术,重点解决偏远变电所、配网自动化、低压集中抄表中的通信问题,有效解决距离较远、地域分散的农网中低压系统的通信难题。

三、加强节能降损管理

1.主要任务

完善由线损率指标与线损管理小指标共同构成的线损管理指标体系,建立综合性、系统性的线损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保证体系。通过加强营销管理、供电所及农电工管理和电能计量管理,降低电网的管理线损;通过优化电网结构和电网运行方式、淘汰高耗能设备,降低电网技术线损,构建“科学、规范、高效、开放”的节能降损管理模式。

2.重点工作

(1)建立健全节能降损管理体系,以建立组织结构为基础,以指标管理为核心,以统计分析为手段,以线损波动的分析与控制为关键点,最终降低管理线损。

(2)建立健全节能降损技术体系,重点研究应用以节能降损为目标的电网结构优化、无功规划、变压器和配电网经济运行技术,充分发挥电网规划和经济调度的节能作用,推广应用新型节能技术和设备。

(3)积极推广农村电网全网无功优化及控制系统技术,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技术,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4)推广应用线损在线分析与管理系统,对110kV及以下高压、中压、低压电网实现分区、分站、分电压、分线、分元件的线损在线监测、理论计算、报表统计、综合分析、模拟考核、管理决策技术支持等多项线损管理功能,分析影响线损的原因,采取合理的降损措施。

(5)建立健全节能降损保证体系,强化线损管理组织保证,建立科学规范的线损管理制度,完善监督、制约、考核、激励机制,保证各项管理流程的规范运行。强化节能及经济运行意识,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节能降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六章 构建供用和谐的新农村电力环境

立足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用电需求,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建立和谐的供用电环境,是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贯彻“四个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

一、加快营销管理现代化建设

1.主要任务

建设“统一、集约、创新、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以省(网)公司为单位,统一规划,建立规范统一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信息资源平台,逐步规范营销管理的工作流程;加快建设电费管理中心、电能计量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逐步实现集中管理模式;逐步强化电能量采集、负荷控制、远程自动抄表等技术的实用化,为电力需求预测、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工作

(1)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制订营销信息管理规范,建设具备电能计量、远程抄表、电费回收、客户服务、业务办理、投诉举报,咨询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

(2)逐步建立完善以95598客户服务系统为核心的供电服务体系。

(3)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业务扩充流程,缩短接电周期。

(4)加强电能量采集、自动抄表技术的实用性研究,开展需求侧负荷控制管理,对大用户实现有效监控。

(5)研究和建设农网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重点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6)研究营销管理系统的需求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管理、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等应用分析功能,有效挖掘营销数据价值,为营销管理快速响应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推进优质服务品牌化建设

1.主要任务

坚持“四个服务”宗旨,以“建设统一的客户服务系统,遵守统一的服务规范,履行统一的服务承诺,追求统一的服务品质”为重点,完善优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健全农电优质服务常态机制。落实维护“国家电网”品牌责任,不断丰富“国家电网”品牌内涵,把“国家电网”品牌延伸到广大农村,提供惠及家家户户的普遍服务。

2.重点工作

(1)强化以服务求市场、以服务创效益、以服务树形象的意识,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切实达到“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水平。

(2)创建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窗口,实现营业窗口“一口对外”、“一站式服务”。

(3)规范农村电费管理,提高电费回收率。根据当地情况和农村居民分布状况,合理布局收费网点,推行电费代收机制。

(4)大力推广国家电网公司视觉识别系统。

(5)严格执行“三个十条”,着力塑造“国家电网”品牌。

(6)建立优质服务常态机制。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为重点,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和行风建设,建立运行保障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建立客户联谊和投诉举报处理机制,供电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客户满意度调查、行风测评、客户投诉三位一体的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促进优质服务工作的完善。

三、促进建立规范有序的供用电秩序

1.主要任务

积极加强沟通交流,政府、社会、用户各方和谐互动,共同建立良好的供用电秩序,实现电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组织领导、工程实施、评价验收等方面创新用电管理方法和工作思路。建立“规范、有序、和谐”的电力市场。

2.重点工作

(1)成立有地方政府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参与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编制、计划实施、政策支持、工程协调、验收命名等工作。

(2)成立有乡政府、村委会领导参加的用电协调组,协助供电所搞好电网规划、用电管理、安全管理和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促进供用电秩序和谐规范。

(3)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农村电网、农电企业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促进各级政府及群众主动积极配合电气化建设,为顺利推进电气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4)采用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积极联合警方,严厉打击破坏和盗窃电力设施的行为。

(5)与用电客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切实履行自身职责,避免产生合同纠纷。

(6)建立科学完善的用电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公开有关收费标准,实行“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的农村用电营销管理。

(7)深入开展反窃电工作,研究应用防窃电技术。

(8)低压配电设施建设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方便维护和管理,与村容村貌相协调。

(9)配合政府做好乡镇驻地和村内主要道路路灯照明工作,明确路灯建设主体、资金来源和维护管理,促进路灯建设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协调推进。

(10)完善农村用电安全的技术措施,确保供用电安全。

(11)弘扬“爱心文化”和“平安文化”,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支农扶农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第七章  实施科技强电和人才兴电战略

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提高农网建设水平的重要推动力,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电企业集约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提高农电队伍综合素质、优化农电队伍人才结构是服务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实施科技强电战略

1.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安全、服务、效益”为核心,以科技投入为保证,全面提高农电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推动农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重点工作

(1)加强农网科技工作和交流活动的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建立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

(2)农网科技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资源配置,实现人员、资本的有效利用。

(3)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动农网科技进步。

(4)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农网建设与运行、安全生产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和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积极采用农网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网科技含量。

(5)加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合作,发挥社会团体在农网科技工作方面的桥梁作用,形成为农电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的服务体系。

(6)加快农网建设标准化的步伐,加强农网技术标准的规范化管理。修、制定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相关的技术导则及验收规范,保证建设目标和效果。

二、推进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

1.主要任务

按照SG186工程目标,建设“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统一规划、流程规范”的农电企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包含县供电企业计划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电网运行、市场营销、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决策管理、监督管理、供电所管理等子系统的核心应用系统,建立基础设施完备、安全防御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完整的信息化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农网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和实用化。

2.重点工作

(1)积极采用省、市和县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一体化建设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维护成本,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

(2)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面向企业应用的数据中心,满足生产、经营、管理及决策分析等各业务领域的业务需要。

(3)研究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流,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

(4)积极开展基于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农网综合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试点工程建设。

(5)加强农村供电所标准化建设,探索县乡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供电所的综合管理水平。

(6)制定农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和实用化标准。

(7)积极应用国内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做好农村电力信息安全工作。

三、加强农电队伍建设

1.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农电队伍素质工程”建设,提高农电队伍整体素质,规范人员管理;逐步建立完善的农电队伍素质建设管理体系和机制,实现农电队伍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农电队伍。

2.重点工作

(1)加强队伍管理,完善农电人才成长机制。推进县供电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和交流管理;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岗位动态管理;规范农电工用工管理,保持队伍稳定。

(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制定并实施员工中长期教育培训计划;健全教育培训网络;丰富教育培训形式;建立培训工作考核制度。

(3)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健全职业技能、工作业绩与企业荣誉相统一的奖惩制度;改革企业收入分配制度。

(4)积极推进农电队伍素质工程的专项活动。实施培养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活动;大力开展岗位知识技能竞赛活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证

加强协调,积极向政府汇报、沟通,省、地、县各级政府建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相应机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保障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高效有序的推进。

二、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政策研究,针对制约农电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与各级政府沟通汇报,及时提出农电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争取政府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不断增强供电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着重解决农网维管费不足等问题,推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网建设投融资体制,使农网建设持续、健康、有序进行。

三、完善标准体系

立足农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结合原《新农村电气化标准(试行)》(国家电网农[2006]517号),拓展标准的深度和广度,建立科学适用的新农村电气化县、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引导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向,评价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水平和进度,有效指导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完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考评管理办法》,体现“政企联合、社会参与、分级考评、注重实效”的原则,落实考评与验收工作,促进政企共同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四、推广典型经验

围绕“百千万”示范工程,树立标杆单位。积极总结工程经验,及时召开建设现场会,加强各供电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对标学习活动,不断调整优化规划方案,完善建设内容,保证建设目标顺利实现。深入开展农电同业对标工作,推广典型经验,提高县供电企业的经营技术指标和农电整体管理水平。

五、推动社会参与

加强与政府、社会和电力客户的沟通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农电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及时宣传报道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动态,形成关心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对联广告左
对联广告左

全局 右下角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