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营造农电工的归属感。农电工即农电体改前为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用电服务的村电工,体改后被国家电网公司收编为农电工。国电公司的员工是全民合同工、集体工等,统一收编后,形成了用工制度和用工身份的不... 二是营造农电工的“安全感”。由于体改前,农电工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充分落实。而在这方面农电工与全民工有着很大的差异,全民工生病能享受到医疗保险,退休后能享受到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各种福利待遇,而农电工养老保险无出处,干一辈子退休之后也无什么保障。为了营造企业和谐发展氛围,公司党委决定用“大出血”的方式为企业“大换血”。“大出血”即公司一次性拿出了458.32万元为“农电工”补缴了从1988年至2006年的养老保险;拿出了 21.18万元购买了1996年至2006年的工伤保险;拿出10.26万元购买了1997年至2006年的生育保险;拿出了71.55万元购买了2003年至2006年的医疗保险。截止2006年底,该公司共拿出了561.23万元,切实解决了“农电工”后顾之忧,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改革成果,这次企业的“大出血”,为企业来了一次“大换血”,打造了一只和谐电力团队,让他们在改革中找到了“安全感”。 三是营造农电工的“成就感”。长期以来,该公司推行的是中层干部“海选”和员工“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动态管理”模式,打造“给想干事的人给机会,给能干事的人给岗位,给干成事的人给地位”的用人机制。分配方式采取的是“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绩效工资制度和员工工资“二次”分配的绩效考核机制。2005年,为了培养高、精、尖营销人才,在系统内成功举办了“首席营销员”选拔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农电工一展风采,有3名“农电工”脱颖而出,分获一、三名殊荣,并获得了年增加6000元、2500元工资的特殊奖励。在落实职工子女考入重点院校的奖励政策时,系统内的农电子女也成为佼佼者,先后有4名农电工子女获得了公司5万多元的奖励,也为农电工“扬眉吐气”。据统计,自2003迄今,公司选送“农电工“参加省、州、县举办的供电所长、班组长、新闻写作、“三化”管理、营销管理、物资管理、特种作业、进网作业、技能鉴定培训、用电微机管理等培训人数达216人次。并通过竞争上岗,该公司11个供电所中有2名所长、4名副所长为“农电工”身份,有2名基层一线农电工竞争上了经理工作部专责,有25名农电工走上了基层营销、维护、用电检查等管理岗位。充分调动了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在企业发展中找到了“成就感”。 四是营造农电工的“责任感”。 公司通过完善全员管理和考核办法,实现了用工制度和用工身份相相统一;岗位、职责、报酬相统一;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相统一,让广大“农电工”吃了“定心丸”。 截止目前,该公司系统内员工工资达到了24500元/年,并按照10%的增长幅度逐年递增。“农电工”再也没有“农民工”和“打工仔”的自卑,而是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企业大家庭的一员。面对企业给予的荣誉和地位,农电工在本职岗位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业务熟练、行为规范、服务优质、作风过硬的合格队伍,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和能力培养。随着国网公司推出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普遍增强了农电工的工作“责任感”,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电力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