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500千伏葛洲坝换流站极Ⅰ换流变B相更换作业进入调试送电的关键时刻。作为调试总指挥,一身工装的赵笃学一大早就来到现场。凡是遇到重大操作,他都要盯在现场,检查每一个施工作业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危险点。 惊心动魄的往事 赵笃学现任湖北超高压输变电公司直流运检中心副主任。 1985年,赵笃学毕业分配到葛洲坝换流站,当时,换流站尚在建设中。 直流输电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输电方式,适用于远距离、大功率输电。与交流输电相比,具有功率损耗少,不受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限制等优点。从换流站的运行岗位干起,赵笃学在直流这个专业一干就是20多年。 葛洲坝换流站安全专责黄正发说,20多年来,赵笃学抓安全管理,保安全运行的事例不胜枚举。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亲历的一段往事。 那是1991年的夏天,赵笃学时任葛洲坝换流站值长。某日,极Ⅰ阀厅的可控硅换流阀出现故障报警,但值班人员并不知道故障在哪里。赵笃学经过几十秒时间的思索,告诉值班员,赶紧到极Ⅰ阀厅的VBE走道查看。黄正发和另一位值班员刚冲进极Ⅰ阀厅,就发现第8层阀本体阳极电抗器着火,火苗已有碗口大。 黄正发和随后赶来的值班人员抱起灭火器一阵狂扫,终将明火扑灭。 业内人士都清楚,换流阀是换流站最核心、最贵重的设备,黄正发说,当时的情势真是万分紧急,哪怕晚一分钟,火势都可能蔓延并危及整个极Ⅰ换流阀。正是因为赵笃学技术过硬,判断准确,处置果断,才避免了一起特大事故。 原电力部调查组经过调查,认定此次事故是因设备原因所致,而赵笃学及值班人员对事故的处置正确、及时、合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损失。 找准病因除隐患 赵笃学曾任江陵换流站第一任站长。该站是三峡电力外送的大型交直流枢纽站,其安全稳定直接影响三峡电力外送及华中和南方两大电网的正常供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赵笃学说:“为了确保换流站的安全运行,我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凡是遇到设备有缺陷或隐患,不到现场,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决不轻易下结论。” 这条规矩,至今管用。 2009年4月,原来由国网运行分公司维护的三个直流换流站——葛洲坝站、龙泉站、江陵站,正式交由湖北超高压输变电公司维护。 此时的葛洲坝站极Ⅰ换流变B相漏油严重,运行人员在变压器本体下沿摆了一圈塑料桶,每天要接十几桶油。而变压器油枕的油漏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跳闸或者强迫停运。如果停一极,就会少向上海送60万千瓦负荷。 要想消除缺陷,首先必须找到病因。许多人根据经验和现场情况分析,判断是变压器大盖漏油。如果真是这种情况,那就只能停运,将变压器返厂检修。赵笃学经过仔细观察,认为不像是变压器大盖漏油。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找了一架竹梯,爬到变压器顶部,一下找准了病因:原来是一根油管的连接阀门漏油。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赵笃学派人上去将阀门螺丝拧紧。漏油缺陷就此消除了。 江陵换流站现任站长顾建新评价赵笃学,他的精湛技术和扎实作风为年轻一代供电员工树立了榜样。 盯在现场成习惯 赵笃学的妻子刘萍是宜昌市某单位的驾驶员,这位贤惠的女性十分支持老赵的工作,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停电操作总是要在深夜或是凌晨进行?为什么每次操作老赵非要守在现场?为什么丈夫经常要从一个换流站赶到另一个换流站去? 这许多个为什么,只换来老赵淡然的解释:“凌晨时分的电网负荷最低,这时操作电能损失最小。”“有重大操作和处理缺陷时,我只有到现场,心里才踏实。” 盯在现场,已成为赵笃学的习惯。 今年1月,±500千伏团林换流站进入调试阶段。一天,该站半封闭配电装置5021A相开关靠母线侧气室发现异常放电声响。巡视人员马上向值班室报告。接到报告,赵笃学第一个冲到现场。团林换流站运行专责许克剑说,我这个年轻人都没有他的动作快。 到了现场,赵笃学听声音,查设备,判断这种声响不会对设备造成不良影响。现场人员揪紧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老赵又让有关人员联系设备厂家,请他们到现场予以确认。设备厂家派员到现场后,经过认真检查,证实了老赵判断的准确性。许克剑感叹,赵笃学的这种功底,确实令人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