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会 ,彝族,中共党员,1992年参加工作,贵州水城供电局新街供电所所长。36岁,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电网公司"抗冰抢险"功臣,贵州省电力系统优秀农民工获得者。 立志从"电" 1997年初中毕业后在城里当了一年保安,1998年到乡电管站工作,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一直在乡供电所工作,管电是个苦差事,纳入电网管理之前也只有每月100多元,一是自己喜欢这个行业,二是家里"一边倒"的支持他工作,父亲的工资卡都随时放在他手上为他补贴家用。 对他来说,在供电所工作十几年没有周末,每逢节假,更是他们忙碌的时候,贤惠的妻子包揽了家里的一切。一般都是利用去局里面开会顺道回家看看,每次回家待在家里也呆不过二十四小时,来去匆匆,也不在家里面吃早餐,即使是妻子特意为他准备早餐,他吃起来总感觉差点什么,没有了供电所的那种气氛,他已经习惯了和供电所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的日子,而且待在家里久了,他会心慌,总会担心会出现一些紧急电力事故,来不及去处理。 学习致"富" 想起刚开始使用电脑的情景,真是让他伤透了脑筋。电子报表、文档建立、数据录入以及最基本的文字输入,对只在乡镇府铺着地毯的房间里见过电脑的他来说,这些比在现场施工可难多了。 记得他第一次坐在电脑上输客户档案时,因为对拼音不熟悉,才录入五六个名字,就有一个客户的名字中有一个"虎"字,按地方口音,当地人都是念"服"音,一下折腾了三个多小时都没打出这个字来。 自从那次经历,他便成了市井小书摊的常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工资不高,主要是图个便宜,很多书是旧了点,但读起来有用。" 他还将所有方言中声母分不清的字列了个清单,对照着订正读音。开始他只能用两根手指头在键盘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慢慢敲打,如今他电脑输入都是"盲打",成了所里数一数二的电脑好手。 勇敢面对灾害 2009年,新街乡马路村农户何启国家不慎发生火灾,本身就十分困难的家被烧尽了全部家当。陈永会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自己出资为何启国重新安装了电表和下户线,一直到现在,陈永会都没让何启国知道。 无论是扶贫助困还是抗旱送水,陈永会总是会冲在前头,虽然只有九名员工的供电所,却是一个很温暖的家,大家信他,也服他。 在今年冰灾中,善于思考的陈永会设计了三种人工除冰器,分别为绝缘棒推拉夹击式带电作业人工除冰器、四口径摆击式除冰器和上下互击式停电作业除冰器;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实践,三种新型的人工除冰工具开了基层电力职工自主创新的先河,成为电力职工们津津乐道的荣誉和骄傲--原来,咱们基层农电工也可以为企业出大力! 今年除夕当天,陈永会和所里面五名员工早上五点天就带着除冰工具、方便面、装满开水的温水瓶从所里出发。到米箩坡村时,已是早上十点过,对一组长达八百余米的线路除冰,这条线路是他们管理的区域中最难处理的,中间是深约三百米的峡谷。 从下车到除冰的线路点距离并不远,每人背着重达六十余斤的除冰工具,几十米的冰雪小道,根本无法正常行走,一步三滑,只能一点一点的往山上挪,把全部除冰用的绳索之类的工具搬到位要用半个多小时。 在抗旱期间,他常给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送水,还为常给他们生活上的帮助,高再贤、张启兰两位孤寡老人提到"管电的"陈永会就站口不绝,两位老人80岁左右,儿子在早年间去世,女儿结婚在外,平时生活主要靠国家救济,抗旱期间,陈永会知道这一情况后,为主动为老人送水,和老人拉家常,还自己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零花钱给老人。 陈永会用心诠释了这份工作,用工作业绩证实了他的选择,正如他所说"人一生有很多次选择,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用心去干好,不在乎有多么高的荣誉,关键让自己懂得了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