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皖北大地上一个叫傅圩的小村庄。三岁时,父亲在那个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里撒手人寰。在一次农忙中落下残疾的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弟弟艰难地生活着。他三次高考,均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这种种苦难的经历给了他奋进的力量和坚持不懈的韧性,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刚毅品格。多年来,他在电力这“富饶”的土地上,带着感恩的心,勤奋犁耕着属于他的那片责任之田。他始终坚信:“天道酬勤”。他用执着改变了命运,也诠释着“逆境出人才”的不变真理。他连续三年获得宿州供电公司授予的“特别贡献奖”,荣获中国电力报授予的“优秀通讯员”“十佳通讯员”荣誉称号,成为了中国电力报仅有的两名“功勋通讯员”之一。他就是在宿州供电公司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六年的通讯员傅成华同志。
痴子 或许是命中注定,1981年,20岁出头的他带着高考的失意成为电力企业一名农电工。那时的皖北农村大多还要靠煤油点灯,他望着电线杆上有两根、三根、四根不等的电线,头脑里产生了多个不解。对知识向来如饥似渴的他,随身携带电工书籍,走到哪学到哪。很快,仅有高中物理知识的他,拥有了较深的农电理论基础。架电线、抄表、维修,样样熟练精通。他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他女儿至今记得,2000年的除夕夜,父亲为了他管辖的一个村的居民看上春晚,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徒步30余里,带领农电工巡查并修复遭风雪毁损的线路。直到正月初二晚上,才见到带着满脸倦容、一身泥斑归来的父亲。那形象也从此定格在她的心中,成为激励她不畏人生困苦的永久动力。 三十年来,他心无旁骛“痴迷”于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坚信若想有所作为,必须比常人有更多的刻苦与付出。“在人生道路上,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无论从事何种岗位,我都用‘二八定律’来要求自己,带着上进、赶超的心里默默做事”。提及人生观,傅成华淡淡地说。 多年来,傅成华的案头,始终放着几本厚厚的《电工进网作业》、《维修电工现场实用技术》等专业书籍。他时刻不忘汲取知识、储备自己的力量。他在工作间隙没有忘记他热爱的文学,一直用心的读书、看报、“爬格子”,写通讯、诗歌、小品剧本等等。在1994年,他作为一名农电工就在《中国电力报》发表过文章。1996年,因为文笔不错,泗县供电公司破格提拔他到办公室工作,给了他最初的舞台。他的命运从此有了很大的转折点-----他的身份也由农电工变成了在册管理人员,享受全民职工的待遇。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天一丝不苟的做着每件事。可人生总是起起落落,在他刚从事新岗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却查出皮下淋巴瘤,连做了两次手术。术后,供电局的领导去看望他,他的内心感到不安,没有拆线他就坚持上班。胳膊疼得不能伸直,他强忍着打水、扫楼梯、写资料,体脑并用。他的勤奋与认真,领导看在眼里,并开始关注起机关里这个“特殊”身份的员工。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幸运再次降临。2001年,他又被宿州供电公司借用,后来,工作关系也落在了宿州电力多经企业(现已改为集体企业),至此有着远大抱负的“痴”子在更广阔的舞台,开始了他“痴迷”已久的文字工作。 才子 1995年,作为一名众人公认“有才”的农电工,他被县公司首次破格借调到办公室工作,带着命运之神的馈赠,他更加勤奋刻苦,欣慰地施展才华脱颖而出,仅96年一年他就在《中国电力报》发表了13篇文章。16年来,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与思考,养成了他对文字有很强的敏感性,哪怕是一只爬行的蚂蚁、一颗攀爬的植物、一个行走的路人、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能激发起他的“灵感”。 他珍惜地用自己的“才”做笔,用坚持与努力做“墨”,不断思考,撰写出助推农电体制改革的《安徽首家农电服务中介公司运作良好》、《从基础管理入手,积极应对“同价”---来自灵璧供电公司的调查报告》、《面对困境,不要轻易说“不”》、《新思路,新实践---深化农电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七》等文章,在《中国电力报》集中发表,对中国农村电网建设和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农电管理的《大学生为何不钟情县供电公司》、《供电所需要二次定员定编》、《农村应进行第二次电网改造》、《户户通电,更要村村强网》、《从供电所营业大厅冷清清谈起》等文章则起到了“谏言”的作用。 半路出家的傅成华在从事文字工作的十余年,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十八班武艺,消息、通讯、言论、深度报道、散文等样样出彩,十多年来,有近2000篇文章约80万字在各类报刊发表。 多年来,书、报是他的知己,笔耕不辍是他的爱好,当别人歌舞升平、推杯换盏时,他一个人独自“享受”在他清苦的字里行间中;在诸多场合,他怡然自得自得的“享受”同事们对他——“老傅”“成华”“傅老师”的尊称;文字让他淡泊名利,淡定从容,他也常常觉得自己“不思进取”,不主动拿高文凭,不积极入党,可他又常常反问自己,没有文凭我就没有水平吗?不入党我就不能做党员做的事儿吗?这也许就是让人难以理解“固执而高傲”的他吧! “其实,并不是什么‘才’,只不过是能耐住寂寞、坚持不懈、勤奋加努力而已……”提到很多人评价他为才子,傅成华有些“自豪”却又强调和阐释地说。 孝子 注意傅成华撰写人物通讯文章的人都会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必须以孝为先,《忠孝两全徐建华》、《陶言华痴心农电心不悔》等等。“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他能爱企业吗?他又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呢?”他一直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傅成华兄妹三人,生活并不宽裕的他,主动担负起照顾八十六岁双目失明、一手残疾的老母亲。为了母亲不寂寞,他尽量多和母亲说说话,母亲口中的每句话、每件事儿都是他曾无数次听过的,可他依然“装”作第一次听到那般新奇。为了母亲不孤独,他为母亲买了收音机,听坏了一个又一个,母亲会孩子一样的怪自己,他总是安慰母亲说怪他们做的质量不好。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躯体与容颜,那个曾经柱子一样坚强支撑起贫苦之家的母亲,会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他想起儿时,母亲曾细心地为他剥去鱼刺,他少不更事地张着嘴等待的情景;他想起了母亲在农忙时,被机械碾断三支手指那鲜血淋沥的惨状。每每这时,他的心便会隐隐地“揪痛”起来,他一刻也不想让母亲离开自己,他很怕“子欲孝而亲不待”那悲凉日子的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寒来暑往,他都把照顾母亲作为最重要的事儿来做,为母亲端饭、洗衣、擦脚已成为他的习惯,伺候好母亲,他才能安心的投入自己的写作中。母亲不但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反而为他增添了一份不懈努力工作的力量。遇到出差,他会千叮咛万嘱咐妻子,照顾好母亲,有什么情况及时给他电话。 “遇到再难的事儿,想想母亲曾受过的苦,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傅成华眼里噙着泪花有些哽咽地说。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瞬间,2011年的深冬已来临,痴子、才子、孝子傅成华穿着过时而略显臃态的棉装,骑着那辆半旧的自行车,穿行在车水马龙的上下班路上。他带着略显憔悴的容颜,用自己不再挺拔的身躯,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为企业的尊严,为成就他人生的多彩华章努力、辛勤地耕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