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员工们都知道农电工崔玉亮是王君全的"得意门生",而群众则认为他们俩更像"父子兵"。 2月11日8时15分,在获嘉县大呈村1号农排台区,农电工王君全、崔玉亮正围着井台装表接电。 王君全在大呈村干了27年农电工,也是个老党员,皮肤黝黑,中等个头,见到他的第一眼,我便觉得他实诚。2010年,王君全带起了他的新徒弟--崔玉亮,90后的小伙子,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小6岁。这一老一少,虽无血缘关系,却配合默契,胜似父子。 站在田野里,放眼望去,这里散布着20多眼机井,井边的麦苗耷拉着头,贴服着地面。远处星星点点,全是忙碌的身影。 大呈村是典型的农业小村,200多口人,守着3000余亩耕地,一年两季收成,小麦、玉米交替种植。 "这麦子就靠三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哪茬都不能少啊!现在正是浇返青水的时候。"62岁的村民崔吉星老人看着王君全、崔玉亮接线,便和我聊了起来。 "崔大爷,村里有‘井井通""吗?怎么每次浇水还要接线啊?"我不解得问。 "有啊!村南边有一个配电房,听说‘井井通""卡一刷就有电,井口就出水!可方便呢!"崔大爷提起"井井通"台区,一脸欢喜,带着期盼。 "不急,不急!大爷,这‘井井通""很快就会覆盖咱村的,到那时您老也不用再找我们接线了!"崔玉亮接过师傅王君全递来的漏电保护器,笑着说。 这时,王君全叮嘱着说:"大叔,这漏电保护器先借给您用,您看这地里人来人往,还有小孩,如果用电一不小心,很容易出事。没有漏电保护器绝对不行!"听王君全这么一说,我们这才知道崔大爷事先没有准备漏电保护器。 王君全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说话冷"。一早上的接触,我也发现王君全的这个"毛病"。他的话不多,语气也冷,可就像他对崔大爷一样,他的心里装着客户,接线的活儿干得细致、规矩。 一会功夫,刀闸、漏电保护器装好了,王君全又将电线一路架空捆绑在地头的竹竿上。电通了,"咕咕,咕咕......"清水流进了麦田里。 "大叔,我们走了!等浇完地,您再给我打电话,我把线给拆了。"王君全叮嘱着崔大爷,收拾工具箱,起身和我们到下一个井台去。 井台间相隔大约60米,很快我们就到了2号井台边,准备接电的胡春青,已经等在那里。 程序依旧,安装刀闸,接漏电保护器,架临时线,崔玉亮干着,王君全在旁边看着,有不对的地方立马指出来。 "王师傅,你们几点起床开始接线?"我好奇的问。 "今儿个是六点多吧!有时还会晚点儿,有时也会早,这就看大家几点给我打电话了,只要有电话,我们就开始干!"王君全领着我们边往下一个井台走,边回答我的话。 "干到几点结束?" "23个井台,干完大概上午10点吧!"我和王君全一问一答继续走着。 "之后,是不是就没事了?"我又问。 崔玉亮接过话,说起来:"可以休息会儿,吃个早饭。这几天,师傅和我分开巡视,每天都要在地里、井边多走几趟,看看有没有隐患。到了下午5点,大家就再给我们打电话,挨个井台拆线,一般干到晚上10点多吧!" 10时15分,22个井台的电全都接通了,我们朝第23个井台走去。 "谁家浇地呢?怎么连个人影儿也没有?"我和崔玉亮都不解地问。 "这是李成军家的地,儿女们长年在外工作,老两口年龄大了,干不动活儿,今天我帮他家浇地。玉亮,你一会儿往供电所跑一趟,南地的‘井井通""台区要新办168张卡,这是名单和18516元钱,你办好后,挨家挨户送上门。" "行,师傅,那我去啊!你咋吃饭呢?"崔玉亮接过名单和钱,又关心地问起王君全。 "一会儿,你婶子给我送过来,你别管了,走吧!"王君全转身去干活,答道。 一东一西,崔玉亮越走越远,王君全则干起活儿来。这一老一少像春灌的守护者,平凡而普通,在春灌现场演绎着"上阵父子兵",像一道独特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