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出县城,东行三十公里,笔者来到扶沟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新供电所,采访被当地群众授予一面“贴心服务为百姓,风雨无阻送光明”的锦旗——大新供电所台区电工郭大伟。他以及时地出现故障现场,贴心的服务,默默的奉献,被当地百姓誉为“及时雨”电工。 10时许,到了所里,和郭大伟联系上,电话中他告诉我说,他正为老乡接电,让在供电所稍等。我便与当日值班员陈勃、毛新兵攀谈起来。得知郭大伟管辖7个台区,近2000余户居民用电.正是因为他本着“百姓用电无小事”的服务精神,多少个夜晚,多少个风雨中,总会有他为了客户用电而奔波于路上的身影。家里唯一的一辆摩托车则成了他的专利交通工具。 供电所的几位同事,看我等了好长时间,要打电话给郭大伟,被我们劝阻。11时50分,随着摩托车发动机的熄火声,“大伟回来了”,身边的同事们说。笔者很快起身,欲迎上前去。却见一瘦高的身影直奔值班室而来,他站定后,环顾一圈,最后直冲我们而来。 “来晚了,来晚了……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他不停地致谦说。 一番客套后,我细细打量起眼前的这位汉子,“亲切、随和、憨厚”这几个字很快在脑子里定格,也是对他初次见面的印象。几缕被风吹得凌乱的头发,却因汗水紧紧地贴在他的前额,通过后背上的块块尘土,直接告诉我们,他是刚从“前线”风风火火地回来。 “这真没啥好说的,装表、接电,年年做的都是这些事。”当我们要真正了解他时,他却一下子腼腆起来,搓着双手,喃喃地对我说。 “咱俩一样瘦呀。”为打消当时紧张、拘束的氛围,笔者打趣道。他嘿然一笑,似乎轻松了很多。于是我从他的家庭开始谈起。 他当台区电工6年整,一个人的工资,一家五口人掰着花。他有两个孩子,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儿子上七年级,妻子在家帮他种地,一位老人跟着他生活。 “伟哥,你的这些事迹,虽然很小。却是我们这支农电工队伍的一个缩影,老百姓被咱的服务精神感动了,是一种‘你用电、我用心’服务精神的真正体现……锦旗在哪?”我们渐渐进入了主题。 “在抽屉里放着。”说着他起身拉开抽屉,展开那面锦旗。“其实这面锦旗实在说不清它的来历,我一年四季干的都是这样的活,太平常……他们开始说要送锦旗给我,我直接回绝了。后来在街上又遇到我,问我姓什么,要在锦旗上写上我的名字,我没告诉他,他就去了所里问的。” 4月29日,大新乡瓦屋村的张合成家的二层新楼房盖好了,准备正式装修,他想把老房子的电表挪过来。可一想到这么复杂的工程,不知要花多少钱,他一时犯难了。带着顾虑,他拨通了供电所的电话。那天张合成刚放天电话不久,一辆摩托车停在了他家门前。此人正是台区电工郭大伟,他一会儿测量进户线距离,一会儿去拆电表,一会上下梯子,一会儿用钳子剥线。在选择了合适的电表箱位置后,又见他取出电钻,开始在墙上打孔、引线、安装表箱、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闸刀……不一会儿他就满头大汗,整个工程用了近一个小时,并一次通电成功。看着一脸汗水、双手脏脏兮兮的郭大伟,张合成很是过意不去,非让郭大伟留家吃饭,郭大伟说什么也不肯。后来张合成拿出两条帝豪家,郭大伟一看,当时就不容回绝地说: “给你挪表接电,这是我的职责,这烟你是看不起我……” 张合成望着大伟离去的背影,很是感动。他决定做块锦旗贸然送给他…… 正继续说着,郭大伟手机响了,是爱人打电话让回吃饭的。挂了电话,刚要往下说,手机又响了。从电话中我们听出,是一客户家没电了…… “我得马上去处理。”郭大伟起身拿起安全帽对我们说,“现在有手机真方便,他们可以直接找到我。有时一天会接到很多客户维修电话,我都会及时处理掉。无论在哪,无论多忙,我都给他们一个回复,保证让他们用电问题当天就解决……有时他们家灯泡不明了,一个电话,二三十分钟路程,到那两分钟就能恢复用电,他们(客户)用电没有小事……”郭大伟骑上摩托车临出发时,回头说。(刘军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