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纪雄 一处陡峭的山坡上,几个头戴安全帽、身着迷彩服的电工师傅正拽着绳子,一个一个缓缓坠下。他们一共8个人,是武山电力局抗洪救灾抢险队第一小组。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巡查10千伏113铜秧线路。这条线路涉及两个乡镇,全长66公里,线路长度是所有抢险任务中最长的。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当他们走到三河乡的一处路段时,发现道路塌方,前进的道路被封死了。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的一幕。第一个从绳子上坠下的是党员汪宏科,他身强力壮,任何时候都是抢着干重活,是大家公认的一员虎将。汪宏科稳稳落地,其他人在他的保护下鱼贯而下。路段到处塌方,十分难走,6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6个小时。 第二小组遇到的麻烦更大。他们走到一个叫母家河的地方,向导推说家里有事走了,他们只好自己根据向导指的方向前进。一段塌方的路段堵住的去路,要坠绳子下去可是绳子不够长。下不去只好向上走,走来走去找不到路,手机又没有信号,整整四个小时他们走不出大山。还好他们终于碰上了老乡,一问才知道走错了路。等他们走出大山找到缺陷已是晚上8点。 这两个小组巡线整整走了三天,每人负重20公斤,每天的行程都在40公里左右。为了减轻负担,他们不带矿泉水,路上喝泉水,太热了,背心在水中泡一下,降温后穿上,石头路面被太阳晒得滚烫,脚烫得不成,鞋在水里泡一下才敢穿。每个人脚上都磨出李血泡,但是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没见过这样的环境,山大沟深,方圆十里没有人烟,路太难走了。”组长王保生感慨地说。武山电力承担的任务是铜秧10千伏113主线及分支共计66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8台配变的受损排查、抢修恢复任务,由于该线路区域山大沟深,多处塌方,大部分地区荒无人烟,任务相当艰巨。 他们是20日抵达康县的。听说要来救灾,许多职工都抢着报名,最后局里还是挑选了29名业务技术强,施工经验丰富,体力充沛的职工来到康县。尽管对困难做了估计,但实际遇到的困难还是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先锋队的身影。这是武山电力局抗洪抢险队最亮丽的特色。在他们的驻地在一所学校里,他们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党员郭双善是组长,他从前腰受过伤,硬是凭着毅力走完了全程,给所有的人树立了榜样。在艰苦的行进过程中,党员总是走在最前面,总是抢着背着最重的器材。虎将汪宏科的身上就总是背着最重的工器具,最危险的地方最是他最先走过,为大家探出一条好路。三天的巡线成功发现了缺陷,指挥部决定成立突击队打攻坚战,抽调5名同志去消缺。鉴于前三天参与巡线的队员体力消耗太大,决定不参与消缺任务。可汪宏科还是坚决要去。24日凌晨5时,他们出发了,到三合湾22号杆处对倒杆断线的缺陷进行处理,直到17时彻底完成抢险任务。算起来汪宏科四天走了300里路!无独有偶,党员崔军保在巡线中手被马蜂蜇了,肿得像馒头一样,别人让他休息,处理缺陷就不要去了,可他非去不可。由于路途遥远,他们连续两个晚上就住宿在附近的学校,没有铺盖,就在课桌上睡,一躺下就进入梦乡,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康县人民群众的热情淳朴给让全体抢险队员感动不已。每路过一户人家,老乡在询问“啥时候能通电”的同时,不忘把队员们拉进家里休息。清理树障时,老乡们不用动员主动来砍,牛头山倒杆恢复时,老乡们主动要求帮助架杆。在抢险队经过一个村庄时,一位非常贫困的老太太非要把大家留下休息。老人为大家端上了热水,看着队员们劳累的样子,老人难过的说,我的确很想给你们做饭,就是家里没有这么多面啊。临走时,队员们把自己的方便面和罐头硬是留给了老人。 “这次巡线都是主动报名的,我们挑选的都是身强力壮的。昨天一天走了40公里,今天又了30公里,很累。我有一个信念,不管怎样也要把电送上,我们来这里就是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老百姓需要我们。”生技股长许新露感慨地说。 “老百姓需要我们”。这个信念是激励抢险队员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