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电 变 迁
------中国梦 国网情
张新富
儿子暑假从学校回来了。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一边看电视一边唠嗑;当忆起往事时,儿子忽然问我说:“爸爸,你小时候有电视看吗”?儿子的一句话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40年前。
我童年的夜晚是在煤油灯和月亮光下渡过的。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电;煤油灯伴随着我的成长。记得农村有条件好一点的农户用个罩子灯,就算不错了;煤油灯油烟大,灯芯也容易碳化;罩子灯的油烟相对就少一些。再后来就用上了马灯。我说的这些,现在的孩子们都没有见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原来的湖北省襄阳县委决定,在我们朱集镇尚寨村修建泵站,以发展农业生产;尚寨村农户借此用上了电灯。尚寨村通电那天,我们村大人小孩不少人晚上徒步跑到尚寨村农户看电灯。只看到电线吊一个玻璃球,一拉开关就发亮,不怕风吹。我们村离尚寨村比较近,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多久,电线就架到我们村了。我记得是木头电线杆、木头横担。不粗的铝塑线是主线,主要用于照明。那时候是5户合用一块电表,村干部按农户、根据家庭条件划块;合用一块电表的农户,要是用15瓦的灯泡都用15瓦的灯泡,要用25瓦的灯泡都用25瓦的灯泡,必须整齐划一;一般厨房、堂屋、卧室各一只灯泡,不能多安装灯泡;合用一块电表的5户逐月轮流抄表,分摊电费;记得那时候邻里之间因为分摊电费不少发生纠纷。那时由于电压低,灯光昏暗,小学生在电灯下做作业都看不清楚,还要在旁边加一盏煤油灯助亮。
进入八十年代,各小组都有少数冒尖户购置了14英寸黑白电视机;晚上,村民们都带着凳子到有电视机的农户家看电视。户主为了照顾乡亲们,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多容纳一些人看电视;有时看着看着,电视突然就不出影了,出现一道道横着的黑条条。这时户主就会抱歉地说:“电压达不到”。有时干脆一点黑条条也没有了。乡亲们都是“望电兴叹”。 那时的电总也不正常,越到晚上越爱停电,而且是前半夜停后半夜来,弄得家家离不开煤油灯。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发展驶入快车道,尤其是广大农村,经过农网改造,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网改造前,我们朱集镇只有从双沟、程河过来一条10KV线路,线径细供电质量达不到,一遇到刮风下雨就停电,遇到高负荷用电时就限电。造成我镇用电无法保障正常用电。2000年电力公司为我镇新建了3.5万KV变电站架设了双沟到朱集到古峪双回路线,确保了供电畅通,改善了用电质量。如今农村电网旧貌换新颜了:木头电线杆都换成了水泥电线杆,配变增加了,供电半径小了,导线变粗了;农民感到电压稳了,用电方便了,国家在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村用电和城里用电一个样,大家可以放开手脚用电了。现在农民的生活已经实现了电气化,空调、电磁炉、冰箱、洗衣机、彩电应有尽有。农民不仅生活上是电唱主角,而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水产、畜牧养殖业也都是电唱主角;新上的企业项目更是电唱主角。
电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从煤油灯到电气化;目前,农村电网建设正从最基础的满足百姓用电需求,向以智能化、自动化、互动化、新能源接入为特征的新一代的电网转变,让老百姓不仅能用电、够用电,用舒心电。农村用电的经历充分证明,电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老百姓迈向幸福的步伐;我们坚信,智能电网能更好的帮助老百姓实现小康梦想!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州供电公司441115
|